农业农村部日前发布的消息显示,尽管面积稳中略减,单产持平略减,但今年夏粮仍有望丰收。随着粮食连年丰收,人们不必纠结是否年年增产,而是要稳定和优化粮食生产,避免粮食出现大的滑坡。新时代的粮食丰收理应是高质量发展的丰收。
长期以来,我们过于强调保障粮食当期供给和线性增长,虽然对保证粮食供应有积极作用,却也给生态带来了影响,资源压力加剧。出于保护农民利益、鼓励种植主粮的目的,国家曾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,产量由此上去了,但效益却提不上来。近年来,国际竞争加剧,农产品价格“天花板”封顶、生产成本“地板”抬升,种粮收益变窄。
国际经验表明,一个国家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300公斤、400公斤及500公斤的门槛时,分别意味着处于营养不足、温饱有余、食物消费较大改善的阶段。目前,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正接近500公斤的门槛。这为优化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,今后要根据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律发展生产,允许产量年度间有所波动,并在供给质量上取得进步。可以说,我国粮食生产已进入数量、质量、效益并重的新阶段。
粮食生产要避免“产量负担论”的倾向。一段时间以来,一些基层干部在农业形势好、粮食库存多的时候对抓粮食生产开始迷惑起来,似乎粮食不那么重要了,似乎种地成了财政的负担。须知,粮食产量大落容易,起来很难。作为一个有着十多亿人口的大国,粮食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,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工作的首要任务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不意味着放松粮食生产,重点追求质并不是说不要量。
确保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,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,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过关。经验表明,粮食多了问题少,粮食少了问题多。现实是,全球谷物、玉米国际贸易量分别为2.7亿吨、1亿吨,不到我国谷物、玉米总产量的一半,粮食可贸易量有限。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食物需求,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发国际粮价波动。今后我国农村仍有数亿人口,发展粮食生产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。因此,支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向不能变、政策力度不能松懈。
过去粮食生产强调保全部、保所有品种,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,也基本做到了。现在,国内粮食需求增长很快,粮食安全要靠自己保全部,地不够,水不够,生态环境也承载不了。当然,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做到在所有品种上都有竞争力,谁也做不到“万事不求人”,也没有必要。在这种情况下,就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安全的工作重点,合理配置资源,集中力量首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,确保谷物基本自给、口粮绝对安全。
与一季粮食的略减相比,更需要关心的是粮食产能。所谓粮食产能,主要包括稳定的优质耕地和种粮队伍。这两者具备,一旦市场有需求,就能及时产得出。重农抓粮不只是为了增产,还要提高效益和质量。政府要“帮”农业、农民,“帮”的方式方法要不断改进。要探索对市场扭曲小、指向性更精准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,重点支持先进生产要素发展,更重视新型经营主体,更重视粮食主产区,更重视先进技术推广。
本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
更多相关资讯请访问中国农产品网www.gl35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