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专家预测,新年度,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将继续下降,消费将稳步提升,产需缺口进一步扩大,玉米库存消化有望加快;大豆播种面积将继续恢复性增长,消费稳中略增,进口保持基本稳定;棉花播种面积下降,消费将持平略增,产需缺口有所扩大;受国产和进口油菜籽双增影响,新年度菜油产量较上年度有所增长,但由于花生油、棉籽油等产量下调,使得食用植物油总产量较上年持平略减;甘蔗、甜菜种植面积继续扩大,消费将稳定增长,进口压力依然较大。
玉米面积继续调减库存消化有望加快
2018/19年度,预计玉米种植面积调减集中分布在东北黑龙江、内蒙古的冷凉地区。新年度玉米播种面积及产量调减的主要原因:一是东北地区大豆生产者补贴高于预期;二是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规模扩大以及粮改饲稳步推进;三是东北部分玉米主产区干旱偏重拖累玉米平均单产。
受原料成本下降、生猪规模养殖提升和玉米加工产能增加等多因素影响,中国玉米消费有望保持稳定增加。2018/19年度,预计中国玉米消费量将达到2.31亿吨,比上年度增加699万吨,增幅3.1%。
中国玉米连续第二年产不足需,且产需缺口扩大,为玉米库存加快消化提供了基本支撑。由于中国玉米仍处于库存消化周期,临储拍卖有效抑制市场价格上涨,预计国内外内外价差维持在一定水平,进口量维持上年度数量不变。
国产大豆面积增长价格面临下行压力
2018/19年度,预计中国大豆播种面积8389千公顷,比上年度增加606千公顷,增幅7.8%,为连续第三年增长,其中黑龙江和内蒙古大豆种植面积增幅较大。主要原因是2018年东北三省一区大豆生产者补贴额度比上年度增加,且与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差距扩大,增加种植户对大豆种植比较收益的信心,提振大豆种植意愿。此外,2018年全国轮作休耕试点面积比上年增加一倍以上,利于促进“米豆轮作”。
2018/19年度,预计国内大豆总消费量11119万吨,与上年度相比微增0.5%。预计新年度国内豆粕需求增速放缓,国产大豆增产后进入压榨领域的数量将增加。
新年度全球大豆需求量继续增加,国际大豆价格将在上年基础上延续稳步抬升态势,中国大豆进口成本也将增加,而国内大豆增产后价格将面临一定下行压力。
棉花生产将有所下降价格基本稳定
2018/19年度,预计中国棉花播种面积为3187千公顷,较上年度减少4.9%。新年度棉花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:内地棉区机械化推广难度大,棉花收购和加工企业减少,农户植棉积极性持续下降;新疆棉区尽管补贴政策稳定,但受植棉比较收益低和劳动力短缺影响,棉农植棉积极性也有所下降。从种植条件看,4月新疆气温偏高,南疆降水偏少,5月初新疆出现低温降雪天气,棉花单产比上年略有下调。预计新年度中国棉花播产量555万吨,较上年减少5.8%。
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缓慢回升,纺织企业出口稳定,小幅上调新年度棉花消费量。由于年度棉花产需缺口大,特别是高品质皮棉供给不足,预计新年度中国棉花进口需求趋旺,但储备棉总量仍然较高,进口量不会有过多增长。2018/19年度,国内库存仍然宽裕,预计3128B级棉花均价区间在每吨14500~16000元区间,与上年保持不变。
国产和进口油菜籽双增将推升菜油产量
2018/19年度,国产大豆产量和压榨比例均增加,预计大豆压榨量较上年度增加,豆油产量较上年度增加2万吨,达1652万吨。菜油产量589万吨,较上年度增加12万吨,主要是两方面原因:一方面,中国油菜种植比较效益恢复,意向播种面积增加,产量预计有所增加;另一方面,中加贸易关系相对稳定,加拿大产量有望继续增加,再加上菜籽油需求稳中有增,蛋白粕需求量继续增加,在豆粕价格走高的情况下,菜籽粕等杂粕的替代需求提升,预计中国油菜籽进口量较上年增加。
2018/19年度,预计花生油产量306万吨,较上年度减少20万吨,主要是因为花生种植比较效益下滑,意向播种面积较上年度明显减少。棉花播种面积和单产预期下滑,棉籽产量较上年减少,再加上新疆等部分地区减少棉籽油消费,增加葵花籽油消费,致使企业压榨需求减弱,棉籽油产量减少6万吨;芝麻油、胡麻油等其他植物油较上年度减少2万吨。
糖料面积继续恢复消费稳定增长
新年度糖料种植面积继续恢复,甜菜面积增幅明显。2018/19年度,受糖料收购价格较高影响,主产区农民种植积极性提升,预计中国糖料种植面积1517千公顷。甜菜面积大幅增长,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甜菜种植机械化程度和田间管理水平不断提升,制糖成本下降,吸引工商资本投资兴建糖厂,导致原料需求量快速增加;同时由于采取订单农业的收购方式,糖农收益稳定,种植积极性较高。从中国食糖生产结构看,甘蔗糖仍占主导地位,但随着甜菜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,甜菜糖比重不断增加,预计2018/19年度甜菜糖占比13.4%。
2018/19年度,预计中国食糖消费量1520万吨,较上年度增加20万吨。究其原因,一方面是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的提升,为食糖消费的增加提供了基本支撑;另一方面,预计新年度国内食糖价格走低,从而提升了食糖在甜味剂市场上的竞争力,有助于拉动食糖消费量的增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