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和互联网普及的当下,农业生产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,“农村电商”应运而生。然而,零散的生产规模和落后的物流体系以及保守的思想观念、匮乏的网络技术人才等问题,使得在城市发展“如鱼得水”的电子商务,在农村似乎有些“水土不服”。因此,“乡村振兴战略”提供的宏观政策层面的强化,为“农村电商”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,如何在“乡村振兴战略”中寻求新机遇就成为“农村电商”发展的关节点。
现实情况是,一些粮食销售、农产品采购等活动仍采用传统模式,农民与农产品购买企业缺乏信息沟通。信息不对称导致需求与消费的不对接,造成了“买难卖难”等问题。由此可见,若能真正发挥电子商务强大的信息系统和传播速度,使农产品通畅有效上行,“农村电商”的发展定会向前迈出一大步,这也是“农村电商”发展的愿景之一。然而,农民个体生产规模较小,提供的农产品数量有限且缺乏农业信息和市场信息,没有品牌意识,不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,农民个体的单一网络零售模式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取价格、数量、品牌优势,不利于“农村电商”业务发展。“乡村振兴战略”把农业发展摆在了突出位置,推动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,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,必将带来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。在政府的支持下,若能拓宽农产品上行渠道,将农民个体单一零售转变为政府、电商企业、零售商、传统经销商、专业农业合作社等协同推进,打造地方特色品牌,推动“农村电商”与传统农村商业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,必将带来“农村电商”销售规模的飞跃,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,从而焕发出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的勃勃生机。
除了农产品上行难外,物流也是“农村电商”发展的一个难点。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,是电商平台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但是,我国农村人口分布广、密度小且部分区域地处偏僻,道路交通不畅,物流配送不易。客观存在的种种困难,使得构建一个全方位覆盖的农村物流体系十分不易。虽然,阿里、苏宁、京东等电商巨头在许多村镇建立了服务站点,以解决“最后一公里”的运输难题。但是,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消耗之下,电商企业的推进程度毕竟有限。因此,“乡村振兴战略”中的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就显得尤为重要。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配置,不仅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系统,提高农民生产、生活水平,还会使物流难度大大降低。在此基础上,整合农村已有的基层电商站点资源,不断优化农村地区资源配置,降低农村物流难度和物流成本,依托强大的互联网信息系统和高效的电子商务系统,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。这时,无论是我们期许的构建“第四物流”抑或“智慧物流”,都将会有更大的实施空间和可能性。
农村地区落后的思想观念,也是阻碍“农村电商”发展的一个掣肘。一方面,由于农村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较为落后,致使农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封闭。文化水平的限制和网络知识的缺乏,使得他们对电商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怀疑,购物仍然由传统方式主导。另一方面,“农村电商”缺乏专业的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,拥有知识的年轻人多数聚集在城市,专业人才的流失大大减缓了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步伐。所以,振兴乡村,推动农村人才建设,应通过优惠政策引导、鼓励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农村信息建设之中;增强农村人才要素积累;加强农村信息化顶层设计;推动农村地区整体信息化建设,这是开展“农村电商”的必要条件。
同时,要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力度,由政府主导开设电商相关课程,选派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指导学习和网上电商体验。只有加深农民网络信息认知,提高农民网络技能,才能真正激发农民学用“农村电商”的积极性。
“加强乡村振兴的政策创设,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”,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让我们看到了“农村电商”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。对于处于发展初期的“农村电商”来说,政府应从资金、基础设施、农业生产、信息建设、物流规划到法律保护等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,其中的法律保护尤为重要。目前,我国“农村电商”处于探索阶段,只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科学的电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,营造有利于“农村电商”发展的制度环境,才能更好地推动电商市场良好运转,维护农民的利益,进而全面促进“农村电商”的超常规发展。
虽然“农村电商”目前发展存在着不平衡、不充分的问题,但是有庞大的农民群体为依托,其发展前景必定是广阔的。作为一种21世纪新型的商业模式,“农村电商”通过对传统购物模式的冲击,不仅可以在农村地区产生思想观念的更新,而且对推动农村的经济文化发展、增加农民收入以及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强大作用。我们有理由期待,在“乡村振兴战略”的强力助推下,“农村电商”必定会驶上发展的快车道。